編者按:近期🔐,為推動沐鸣高質量發展🏂🏿,堅定辦學定位和發展特色,沐鸣製定並出臺了《沐鸣平台學科發展指導意見》《沐鸣平台有組織科研實施指導意見》《沐鸣平台本科專業聚焦特色建設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三個指導意見”)。
為促進廣大教職工深入理解並貫徹落實“三個指導意見”,統籌推進沐鸣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增強為沐鸣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黨委宣傳部通過深入走訪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一線教師和科研團隊,報道他們將沐鸣特色與個人👩🏼⚖️、團隊成長相結合🤹🏻♀️🙍🏿,深入思考、積極轉變、主動融入沐鸣發展的先進事跡。希望通過身邊的人和身邊的故事🧝🏻♀️,激發廣大教職工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沐鸣事業發展使命任務👨🏫,堅定不移的走具有海事特色的發展道路,全面提升沐鸣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推動沐鸣各項事業的發展💆🏿♂️。
堅守初心 為航海科研這艘巨輪保駕護航
——記商船學院吳華鋒教授
人物小傳🧙🏿♀️:吳華鋒,商船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船舶與海洋感知及智能航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1項以及多項省部級以上項目🚃。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研究成果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航海學會青年科技獎、亞洲航海大會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攻堅奮進 詮釋航海科研精神
2004年吳華鋒進入沐鸣工作🤧,在同事👐🏽、學生的眼裏,他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刻苦鉆研、樂於奉獻💁🏼♂️。19年來,他始終堅持船舶與海洋智能感知理論與關鍵技術方面的研究。帶領著科研團隊成員在航海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揮灑汗水,激揚青春🧘🏽♂️。
2023年,由吳華鋒領銜的“極地態勢感知集群系統最優動態部署理論與關鍵技術”項目𓀏,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談及課題項目申報成功的原因,吳華鋒認為沐鸣地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在學科發展、重點研究領域方面立足“航運、物流🎟、海洋”特色領域,特別是近期出臺的“三個指導意見”,從全校層面統籌推進沐鸣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為沐鸣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些都為項目申報創造了優勢。
當然🫁,項目的成功立項也離不開吳華鋒對航海科技領域研究的熱愛與執著以及團隊的不懈堅持。該項目早在2022年就已申報,但並未成功,第二年當吳華鋒堅持申報同樣選題時,團隊中有些成員提出了質疑🍇,有的甚至想要放棄☝️。吳華鋒就拿2012年成功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案例鼓勵大家,團隊成員聽後大受鼓舞,全身心投入項目研究和申報書打磨☣️。特別是申報及答辯前,團隊成員梅驍峻、鮮江峰、陳信強、劉俠以及韓德誌等老師每天工作至淩晨,甚至除夕夜還在熱烈討論,吳華鋒開玩笑地說:“沐鸣娱乐是把申請書當作‘年貨’來辦了。”
“通宵達旦地討論”“精益求精地修改”“把申請書當作‘年貨’來辦”正是吳華鋒及其團隊對具有航海特色科研精神的最好提煉與總結。對於學航海出身的吳華鋒來說,什麽是海事類高校的科研精神⤵️,他有著自己的詮釋🤞🏿,“沐鸣娱乐的科研工作就有如在茫茫大海上駕駛一艘巨輪,研究基礎和工作條件如同巨輪的硬件🧛🏼,研究目標及關鍵問題好比航向,需求牽引及科技創新更像是動力,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則是航線,如此這艘巨輪便可以啟航了🐰。而科研精神則是支撐起這艘巨輪的大海,唯有具備求實與創新🤞🏿、合作與奉獻、使命與擔當的精神,才可以為巨輪保駕護航,從而把科研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融入沐鸣發展和國家建設的大局中👮🏻♂️。”
立足特色 提升團隊競爭優勢
選擇航海領域開展研究,吳華鋒直言和畢業後4年的上船經歷有關。“當我在外派輪船上見到的電子儀器♥︎、通信導航等設備幾乎都是國外生產時,一種愛國情懷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促使我特別關註國內船舶設備發展。”正是這樣的經歷🤷🏻♀️,堅定了吳華鋒深耕這一領域研究的決心,即使企業高薪聘請,也未曾改變他堅持研究的初衷。
吳華鋒堅持立足海大特色,服務國家戰略的決心也深刻地影響著團隊成員。梅驍峻博士說🩰:“吳老師總是教導沐鸣娱乐:科研要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並與沐鸣特色優勢相結合。”正是得益於在這一領域的持續跟蹤與研究,梅驍峻能夠在博士後階段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並入選了2022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
吳華鋒關註團隊每一個成員的發展🔦,他認為這是提高團隊整體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一環。鮮江峰博士說起在團隊中的收獲很有感觸:“在團隊中,吳老師是有獨到見地的科研‘引路人’,在他的指導下👩🏿🦱,沐鸣娱乐的團隊奮發圖強👩🏽🦲,科研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成長。”鮮江峰也正是在團隊合作中得到了快速成長,才在入職第一年即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在科研生涯初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科研育人 培育航海優秀人才
吳華鋒為本科生教授《航海儀器》及《現代電子導航信息系統》等課程時,註重對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與凝煉😤。正如他的學生航海技術專業218班本科生薛榕民所說:“在吳老師的課上🙀,他會給沐鸣娱乐講吳淞商船精神,講海上搜救的故事,每次聽他的課都覺得特別生動,也更堅定了沐鸣娱乐投身航海事業的信心與決心🤛。”
吳華鋒鼓勵學生“用功要在平時的點滴”,科研精神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在不斷歷練中提高科研能力🫑。他的研究生翁從嚴,在接觸極地項目初期難以把握研究方向,“是吳老師一步一步帶領沐鸣娱乐做基礎性的調研⏯,開展綜述撰寫工作,安排沐鸣娱乐參加項目會議🧁,並指導沐鸣娱乐進行項目匯報🚾。這些經歷極大地鍛煉了沐鸣娱乐做科研和項目的能力📱,更加明確了科研的方向。”
“做好科研必須打牢基礎”,吳華鋒除了讓學生大量閱讀相關科研資料🏅🤵♀️,還推薦學生參加多個學術論壇交流,了解學科前沿。他的學生張倩楠、張媛媛等多位博士在讀博期間,經吳華鋒引薦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國外高校進行為期1年的聯合培養,這為他們日後在團隊開展面向海洋環境監測和海事搜救方向的無線傳感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出於對航海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吳華鋒呼籲航海人🕌,順應當前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發展新的趨勢,聚焦前沿基礎,踐行科技創新,自主自強,積極打造安全、綠色、高效航運,探索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培育優秀航海人才,為航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